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高职教育中
2024-11-11 10:00:45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王彩英 | 作者:谢楚 | 点击量:12681         

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谢楚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对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出明确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向此聚焦。而教育正是这份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孩子是未来的主人,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复兴至关重要的环节。大学生正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容易被引导,被熏陶,被塑造。高职学生既在容易受鼓动的年纪,也在热血澎湃能初步认识社会的时期。因此,必须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同学的心中,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同学们的心中。

一、爱心+耐心,用心谱写新时代高职学生民族团结梦

“万族齐心共荣辱,同舟共济铸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磅礴伟大之精神力量,这份力量并不是空口白话而得,而是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关爱造就的。娄底职院地处三湘大地的几何中心,自古以来都是汉族聚集地,拥有浓厚的汉族文化色彩,少数民族学生初到外地必然会有极大陌生与不适,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自己熟悉的家乡文化,要彻底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一些自治区而来的同学会有很大不适。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理应用爱心来关注这些离乡背井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民族团结很重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从大处着眼,而当责任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落在我们老师肩上时,正是我们行动的理由和动力。关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同学。然而,尊重不是为了让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立独行,而是培养每一个同学树立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不能让同学只知道自己是什么族的人,而是要告诉每一个同学,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是星星和月亮的关系,众星捧月,才能有月的明媚,月与星的相互映衬,才会有天际的璀璨光景。

在高职教育中,不仅仅在课外的尊重与注意,更要在实际课堂中,将民族团结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积极组织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让这种信念在青年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更加自然与从容。在课堂中,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让民族共同体的观念不再是干巴巴的概念,而是一个又一个生动可观的故事。通过讲述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伟大进程,夯实同学们对于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

“爱心”是行动的驱动力,但并不是只有“爱心”就能将事情做好办成。高职教育的困难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思想较本科教育的学生较幼稚,缺乏对事物的全局考虑。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长期的,复杂的教育,不是仅靠淡薄几节课,几句话,几张标语就能将学生引入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认知当中。有时候针对学生的不理解、任性的现象,每一位高职教师都要千方百计运用身边生动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来教育。让学生在生动的事例中,在现实的生活中,真切地认识到位,让同学们感受各民族大团结的好处。每一位教师都要通过耐心的言传身教告诉每一位学子中华民族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在这个大家庭中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奋斗,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引导高职学生构建正确的民族观,树立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意识,教育引导同学们认识和感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和价值。同时让同学们在娄底,在娄职感受各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同学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示范+带动,以身作则树立民族团结新风尚

在教育高职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途中,我们不仅要深刻领会其理论精髓,更要通过实际行动,将这一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示范+带动”的良性循环,以身作则树立民族团结的新风尚。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自己应成为这一理念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实践者。通过自身的言行,展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情感,对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欣赏。教师的示范作用,将如同灯塔一般,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引入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壮丽画卷。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深化学生认知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村等场所,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此外,还可以开展民族联谊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和温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血脉相连、命运与共。

在学生群体中培养一批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是树立新风尚的重要举措。这些骨干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播正能量,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团结意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通过骨干学生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场,推动整个校园形成民族团结的新风尚。

总之,在教育高职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应牢牢把握核心导向,通过示范带动、创新教学、强化实践和培养骨干等多种方式,以身作则树立民族团结的新风尚。让每一位高职学生都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三、创新+实践,用心教研书写高职教育民族团结新篇章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深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各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思政课堂上,通过讲述从古至今的民族团结故事,如“文成公主进藏”、“土尔扈特东归”等,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多元中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感受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在有关地理教学中,则侧重于介绍各民族分布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帮助学生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地理认知框架。公共语文课上,精选各民族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品读,如《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等,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实施“同伴教育计划”,促进跨民族学生间的深度交流。“同伴教育计划”是我们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鼓励并支持不同民族的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共同学习、探讨问题、参与项目等方式,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尊重。截至目前,已成功组建跨民族学习小组200余个,这些小组不仅在学习上互帮互助,更在情感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实践。

以“小活动”为载体,推动“大融合”的实现。我们注重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如举办“民族手拉手”友谊赛,让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增进友谊;开展“共绘民族画卷”创意大赛,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深度融合与情感交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校际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为了进一步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我们积极建立校际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体育比赛等活动,并邀请兄弟学校参与。这一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民族文化的舞台,更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通过共同举办活动、分享教育经验、交流教学成果等方式,我们携手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民族教育能力。我们深知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因此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通过实施“民族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我们定期为教师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与交流、组织教学观摩与研讨等活动。这些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更为他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建立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致力于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不少人认为大学生是成人,已经具备独立自主处理事情的能力。而实际上,刚踏入社会的大一学生实际上还不能完全做到自主适应,教师和家长适度的介入与帮助,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意识。通过网络手段召开线上家长会、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等方式,我们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高职学生贡献力量。这一协同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与质量,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责编:王彩英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